中国经济时报日前发表评论:光伏行业“反内卷”不能简单理解为“涨价”。评论指出,要推动市场预期进一步走向落后产能出清的落地,引导市场竞争锚定正确方向,在持续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推动光伏行业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行稳致远。 全文如下: 根据广州期货交易所发布的通知,自7月14日结算时起,多晶硅期货合约涨跌停板幅度由原来的7%调整为9%,投机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11%,套期保值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10%。面对近期持续大涨的多晶硅期货行情,交易所采取“提保、扩板”措施,适时给火热的多晶硅市场适当降温。市场多一份冷静与理性,将有助于减少炒作,防范市场风险,同时也将有利于推动光伏行业“反内卷”从市场预期进一步走向实招、落地。 光伏行业“反内卷”是各方共识。从去年开始,光伏企业“反内卷”的呼声不断高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也多次呼吁行业企业加强自律。近期,一系列政策将光伏行业“反内卷”推向高潮。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强调,要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释放出的政策信号说明治理光伏行业“内卷”的合力已经形成。 市场对光伏行业“反内卷”抱有很高的预期,这从资本市场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多晶硅是光伏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在“反内卷”的背景下,自6月25日以来,此前“跌跌不休”的多晶硅期货走出一轮大涨行情。尤其是7月2日和7月8日,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价格触及涨停板。7月11日,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一举突破4.2万元/吨大关,触及近三个月新高,相较6月的底部已经飙升30%以上。这让光伏行业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市场对光伏行业“反内卷”的关注度,从中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在“反内卷”的催化下,光伏产业链的多晶硅现货产品、硅片等出现价格企稳的态势。不过,市场处于“有价无市”的尴尬状况。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7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和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硅料价格延续涨势,多晶硅报价大幅上调25%—35%,但新订单成交量有限。该分会认为,此次提价主要是由于多晶硅企业超一年以上亏损运营,为清库存导致价格已远低于综合成本,为符合“不低于成本销售”的价格法规要求,硅料企业一次性提价至综合成本线之上。硅料新单成交清淡,说明市场对涨价尚未完全认可。光伏行业“反内卷”的预期持续增强,但是市场观望情况仍然很多。 光伏行业“内卷”的不利影响仍在延续。7月15日,多晶硅龙头通威股份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该公司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49亿元至-52亿元左右。对于亏损的原因,通威股份称,报告期内,虽国内外光伏新增装机规模持续增长,但行业供需失衡状况仍未显著改善,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同一天,硅片和组件龙头隆基绿能发布的公告预计,该公司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24亿元到28亿元。光伏企业巨亏“雷声滚滚”,竞争环境惨烈,这显示出“反内卷”的迫切性。 目前,市场上对于光伏行业“反内卷”的具体举措有着颇多热议。在“反内卷”政策的催化下,多晶硅的减产自律执行力度不断加大。“收储”的声音不断。比如,由硅料企业筹划一个类似OPEC的行业组织,承接无法退出的硅料产能及其负债,引导产能淘汰,并使用提高硅料价格带来的利润清偿负债。还有观点认为,光伏行业不出现并购重组,难以实现落后产能出清。毫无疑问,一场由政府引导、行业协同、市场调节共同推动的产业重构正在光伏领域加速。 抓住时机出实招,合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将推动光伏行业“反内卷”取得更大成效。尽管光伏企业业绩上半年依旧普遍承压,但是一些企业已经出现同比减亏,少数企业还实现二季度单季盈利。 光伏行业“反内卷”不能简单理解为“涨价”,而是引导市场竞争锚定正确方向,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塑造我国下一代光伏产品的竞争优势。因此,进一步加大宏观引导和行业治理,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在持续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推动光伏行业行稳致远,是“反内卷”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