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分工时代的告别

潘演演、董指导 来源:远川科技评论 编辑:jianping 光伏组件
卡塔尔世界杯正愈演愈烈,虽然比赛中少了中国队,但赛场内外却充满了中国元素。除了中国裁判、中国赞助商、中国大熊猫,还有就是卡塔尔新建的800MW的光伏电站。 这不仅是卡塔尔*个太阳能发电厂,更是迄今为止全球第三大单体光伏发电站。这个项目的承建方是中国电建,用的是中国企业阳光电源的逆变器,以及中国企业隆基的双
卡塔尔世界杯正愈演愈烈,虽然比赛中少了中国队,但赛场内外却充满了中国元素。除了中国裁判、中国赞助商、中国大熊猫,还有就是卡塔尔新建的800MW的光伏电站。

这不仅是卡塔尔*个太阳能发电厂,更是迄今为止全球第三大单体光伏发电站。这个项目的承建方是中国电建,用的是中国企业阳光电源的逆变器,以及中国企业隆基的双面组件。

在光伏产业链中,电站的运营总是充满波折,就像我们上一篇文章所说,“想说爱你不容易”。然而,顺着产业链向上,到了组件这个环节时,我们会发现,虽然中国光伏组件公司,已经全球*,而且前十有七八家。但组件行业,却反而也是“两头受气”。

一方面,对下游电站而言,当组件价格上涨、导致电站运营收益率过低时,电站方可以选择延缓甚至放弃项目。尤其当运营方是国企、央企时,一旦项目敲定,组件企业想涨价是基本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和上游的电池片、硅片企业相比,组件行业相对更加分散,技术含量较低,硅片时常也会供应不求,笼统地说,组件向上也缺乏话语权。

那么,这样一个看起来“两头受气”的领域,是如何发展、一步步做大,又如何破局、走向远方呢?

01、淘汰,从上而来

组件,简单来讲,就是买来电池片、边框、胶等材料,封装起来。而这个行业的早期发展,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

2002年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2.1%、日本的3.4%、新加坡的4.3%、韩国的7.8%、马来西亚的19.2%。

依托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组件这个加工行业,在国内迅速开花。2009年时,从事硅和硅片生产的厂家超过100家,从事电池生产的企业约50家,而有能力及具备生产线进行封装生产组件的企业则有200余家。

而在这其中,能够生产电池片的组件企业,竞争优势显著。比如无锡尚德先有了电池片、后拓展组件业务,成为行业龙头。

组件行业的*次淘汰,导火索并不是行业内,而是上游“硅料”。

在2005-2007年之间,硅料紧缺,价格飙涨,也是“拥硅为王”。许多组件、电池片公司看着心痒、跃跃欲试。

无锡尚德和海外硅料公司MEMC签署了2006-2016年的长单协议,在硅料涨价的过程中,公司的采购价一度只有市场价的1/3。依靠着采购优势,迅速扩张,2008年成为全球产能*的组件企业。2007年,天合光能也决定在连云港投资10亿美金,建设万吨级多晶硅项目。

不巧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欧洲光伏市场收缩,硅料价格暴跌。无锡尚德的长单协议,反而成了累赘。最终赔付对方2亿多美元结束了订单。但也因此蒙受损失,导致公司不得已在2013年破产重组。

伴随无锡尚德离开组件市场的企业还有很多,组件企业睁眼闭眼都在亏钱。在2009年末,组件企业存活数量也从去年的400家,骤降到了50家左右。

而天合光能的高纪凡,则通过一些调研了解到多晶硅产能已经达到当时需求的三倍以上时,便果断终止了多晶硅的项目,躲过了一劫。而通过多方组织的谈判,也保住了欧洲市场。就在无锡尚德破产的第二年,天合光能组件销量登顶全球*。或许,这也促进了日后天合光能“佛系”的经营风格。

一念天地、一念生死。在上游硅料的剧烈波动中,组件领域完成了一次淘汰。

02、技术,搅动格局

就像许多行业一样,品牌对于组件行业也是重要的。

尤其光伏电站的运营周期一般是25年左右,组件的质量决定了运营效率。因此,当银行给电站项目放贷款的时候,也会更加看重组件品牌。海外渠道的建立,也非常重要。

比如破产重组后的尚德、英利等品牌,并非销声匿迹,如今依然可以凭借早先积累的客户渠道顽强的生存。

回顾来看,组件行业的格局逐步稳固,前十名偶然会有变动,但大盘子变化不大。而两次较大变动,则是源于“技术驱动”。技术的来源,并非是组件行业本身,而是在于硅片、电池片等上游技术。

*次技术驱动,主角是以薄膜电池为主的汉能。

2011年起欧美发起的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主要目标是硅基电池。因此,汉能的薄膜电池成功躲过风波,股价大涨、新晋首富。不过,汉能产品虽然热销,但却并未在欧洲市场大行风靡,反而陷入关联交易疑云。直到第二次技术驱动来临,薄膜电池只能落土尘埃。

第二次技术驱动,主角是以单晶硅片技术为主的隆基。

隆基股份在硅片领域推动了多晶硅片转向单晶硅片,与此同时,基于单晶硅片的PERC电池也开始取代BSF电池。

原本隆基业务只是在硅片领域,但由于单晶硅技术得不到下游的认可,没办法,隆基只能在2014年自己收购了乐叶公司,从事电池片以及组件业务。自己的粮、自己先吃。幸运的是,政策送来“助攻”。

2015年,国家启动“领跑者计划”,对光伏组件的转化效率提出要求,单晶组件的高效优势凸显。下游电站企业为了在“领跑者”基地项目投标时拿到满分,纷纷选择单晶技术路线,单晶组件装机量占到整个“领跑者”基地的85%,单晶组件一度供不应求。

随着单晶硅片效率被市场认可,隆基组件业务也开始突飞猛进。2017年进入前十军团,不断高歌猛进。

全球组件市场格局变化;数据来源:券商研报

如今,组件领域又面临着第三次技术驱动的窗口:硅片领域面临着182mm 和210mm尺寸之争,电池片也面临着Topcon、HJT、IBC等路线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市占率的更迭。

也难怪说,虽然组件领域自身没太多技术变革的精彩故事,但却被行业技术的变化制造了一场场“事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