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惊现造假疑云 未来还有个更大考验

当一个行业大热之时,往往容易冒出“鬼故事”。 今年五月以来,光伏行业可谓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了A股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宠儿,股价翻倍的企业数不胜数。 一方面,俄乌冲突之下传统能源价格飙涨。欧洲甘心做“冤大头”,为了缓解老百姓的用电问题,只能一个劲拼命加速新能源装机的进程。 另一方面,中美两大用电大户对新能源
当一个行业大热之时,往往容易冒出“鬼故事”。

今年五月以来,光伏行业可谓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了A股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宠儿,股价翻倍的企业数不胜数。

一方面,俄乌冲突之下传统能源价格飙涨。欧洲甘心做“冤大头”,为了缓解老百姓的用电问题,只能一个劲拼命加速新能源装机的进程。

另一方面,中美两大用电大户对新能源的政策是层层加码,更是让行业坐上了快车道。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随着A股中报披露期即将收官,部分光伏企业的业绩可谓是“见光死”。

不仅如此,8月29日午间,公众号赶碳号科技发文,公开质疑了光伏逆变器行业多家企业涉嫌出口销售数据造假。这在业内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另外,此前我们说过的通威切入组件业务,加剧了业内竞争,也引发了市场持续的担忧。

于是我们看到,A股的光伏行业这两天大跌,似乎已经有了潮水褪去的迹象。


先来大致看下这次逆变器造假疑云的来龙去脉。

从赶碳号科技的文章内容来看,主要的依据在于他拿到了一份正规渠道的中国光伏企业海关数据。

而对比海关数据和企业披露的销售数据,他发现这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他主要选取了三家光伏逆变器企业,两家正在IPO的古瑞瓦特、首航新能,和已在A股科创板上市的固德威。

其中疑点较大的内容有:

根据巴西海关的数据,国内逆变器龙头古瑞瓦特2021年在巴西只有13笔订单,按其同类产品相同重量的报关价格估算,价值约在130万美元左右。 然而,据古瑞瓦特的招股书介绍,其第一大和第五大客户均为巴西客户,2021年度共计达成7.3亿人民币的销售额,和估算的数据相比相差了70倍以上。
此前该公众号还发文质疑称:

巴西逆变器市场的规模超过8.50亿元,而古瑞瓦特就占了至少7.31亿元。 但根据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巴西逆变器市场的前二是阳光电源和华为,古瑞瓦特仅排在第三。这就让前面的数据显得非常可疑。
当然,由于不是所有国家的海关数据都会公开,因此数据是不完整。

但赶碳号科技的主要观点在于,数据的差距不应该如此巨大。

此外,他还强调了一个问题。

从光伏行业起步以来,质疑声一直都存在。

2020年中国能源报曾发文质疑光伏逆变器的两大龙头存在“数据注水”的问题。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戴思源甚至曾坦言,“逆变器生产企业虚报出货量的情况客观存在。”

对于造假疑云,很多数据难以查实,我们也无法下定论,只能保持中立观点。

如果读者中有行业内的朋友,也欢迎各位分享一些所了解到的信息。


尽管造假疑云有些捕风捉影,但是业绩糟糕的现实则是铁板钉钉了。

整个光伏逆变器行业的上市公司,从今年五月算起,涨幅少则150%,多则700%。

然而相比之下,不少企业的半年报业绩可就寒酸太多了。

最让人咋舌的当属29日晚间固德威的半年报。

上半年总营收14.52亿元,但归属净利润仅有5462万元,同比更是下滑64.32%。

固德威的股价近四个月几乎涨了400%,总市值一度突破500亿元,截至8月30日收盘还有480亿元。

某位券商研究员对此就在朋友圈里发起了灵魂拷问:



另一家逆变器企业禾迈科技,顶着A股股价(最新1026.83)仅次于茅台的名号,也在财报公布后被市场狠狠收拾了一番,单日大跌14%。

相信散户朋友们也看得明白,这个行业的泡沫不是一般的大。估值比不少专攻“卡脖子”环节的芯片企业还高。

然而逆变器的技术含量能赶上芯片吗?恐怕不行。

此前我们在4月关于阳光电源的文章中说过,光伏逆变器的技术含量并不算非常高。

光伏逆变器的价格一般占总成本的5%-10%之间,不算贵但比较关键,与光伏发电的转换效率息息相关。

但无论如何,光伏逆变器本质是典型的工业产品,更多讲的是成本和规模,容易被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企业跨界竞争。

要知道,华为2013年才介入逆变器领域,仅仅花了3年时间就做到了全球市占率龙头。

而阳光电源从97年就开始做这行,目前也就是和华为将将打成平手的样子。更不用说行业内其他的企业了。

再举个例子,A股逆变器行业中的德业股份,原本做的是空调热交换业务,名不见经传,但近来却势头异常迅猛。

仔细一查,德业股份在2016年收购了宁波大学的一个创业团队,获得了两项关键的光伏逆变器专利,在行业爆发期直接就起飞了。

更有趣的是,根据论文的信息来看,这个创业团队的核心人物甚至都不能算逆变器本专业,还是都是本科学历。

这些足以说明,从技术层面上,逆变器行业很难有理由获得过高的估值。

从研发费用上看,整个逆变器行业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大约都在5%~7%左右,也很难称得上高科技行业。

要说我国逆变器企业的竞争力在哪,无疑还是和大部分新能源企业类似:政策推动下的产业集群、成本控制、客户渠道、可能还包括优秀的管理经营能力等。

对比全球其他国家,能做好这一点其实就已经有不小难度了。

总之,有些时候A股市场的估值很难从理性角度来思考,背后往往存在一些“人情世故”。

大家在听故事的同时,千万不要陷得太深了。

最后,今天盘后又传出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正式减持比亚迪的消息,尽管减持的比例不高,但可能象征性意义不小,毕竟上一次传言就让市场慌得不行。

对于整个新能源行业来说,这一记实锤或许又将带来新一波考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