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双碳”目标 央企力行

王倩倩 来源:《国资报告》 编辑:jianping 双碳央企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全方位的低碳转型革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建筑光伏一体化等绿色用能模式加速普及,低碳服务、低碳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型背后拉动各行各业变革的动力引擎,正是“30띠”双碳目标: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全方位的低碳转型革命——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建筑光伏一体化等绿色用能模式加速普及,低碳服务、低碳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转型背后拉动各行各业变革的动力引擎,正是“30띠”双碳目标: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双碳”目标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以清洁低碳为发展方向,进入加速变革和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央企低碳发展、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使命凸显。降碳减排引领行业发展、破立并举优化产业结构、瞄准核心技术创新攻关……中央企业顶层谋划、目标分解、扎实推进,以破局攻坚的力度和决心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充沛动能。

低碳发展迫在眉睫

全球平均温度持续上升、山地冰川物理量明显减少、北极海冰范围显著缩减、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强烈警示并呼唤人类采取紧迫行动。

“除非我们不再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否则全球温度会一直上升。”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一书中提出观点。对此,他还给出类比:“气候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即便我们把水调到涓涓细流的程度,浴缸早晚也会被注满。而浴缸水满之后,水自然会流到地面上。这就是我们必须阻止的灾难。”

阻止全球气候持续恶化,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迫在眉睫。2016年签署的《巴黎气候协定》提出,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远低于工业革命前水平的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以此为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在2030年之前减少一半,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即碳中和。

以碳中和为目标,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

尽管全球减排目标持续向“净零碳排放”演进,但根据《巴黎气候协定》下各缔约方承诺的自主贡献目标,预期2030年的排放值距离实现《巴黎气候协定》2℃和1.5℃温控目标所要求的排放值之间有较大差距。

“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中国碳减排的决心和力度事关《巴黎气候协定》目标的最终达成。”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告诉《国资报告》记者,“这一背景下,‘双碳’目标的承诺展现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意义深远。”

于国际社会而言,这是大国承诺。于自身而言,“双碳”目标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轨迹由快到慢不断攀升、到达年增长率为零的拐点后持续下降的过程,直到碳排放量与碳清除量相抵,实现碳中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表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从相对脱钩走向绝对脱钩的过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中国的绿色发展提升到新高度,成为未来数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十年,绿色低碳转型将嵌入所有经济活动的内核,成为投资、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决策的核心逻辑。从不可持续的资源高度依赖型转向持续迭代的技术创新型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酝酿一场绿色转型和系统性深刻变革。

碳约束下有新机遇

变革得以预见,挑战却近在眼前: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建设清洁、低碳、高效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2019年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作出的自主减排承诺。尽管如此,在庞大的存量化石能源消费基础上,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57%,中国能源体系下碳排放强度仍然较大。

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间隔只有短短30年,即碳达峰后需要快速下降,走向碳中和。相比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过渡期,中国的时间紧难度大。

“双碳”目标下,源头管控减碳降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等已成必然之路。肩负节能减排低碳发展重任,央企迈向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零碳新时代。

电力系统碳减排是能源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我国实现“碳中和”时间紧难度大、统筹碳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能源电力领域任务重等挑战,国家电网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平台思维、加强科技创新、发挥市场作用,政府、社会和能源企业多方共同努力,源网荷储各环节共同发力,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障能源电力可靠供应、保障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加快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

在我国高碳产业和能源结构下,“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石油石化行业带来较大挑战。中国石化认识到,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等将面临深刻的低碳转型,将给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全新的发展机遇。

碳排放约束下,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形势紧迫。“‘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不是公司发展的约束条件,反而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比如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为化工新材料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会站在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争做‘碳达峰、碳中和’大考中的排头兵和践行者。”中国中化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李凡荣说。

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提出,企业要积极探索一条既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又能实现碳减排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实现多产业协同降碳,协同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整合企业资源,协同政府力量,推动社会参与,坚定不移带动钢铁行业、推动全社会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全面衡量“双碳”目标下的机遇与挑战,央企自身发展的路径得以描绘勾勒——高质量发展重构企业绿色竞争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指向高质量发展,是产业调整的机遇。央企应把握这一机遇,将‘双碳’目标与自身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董秀成表示。

发力攻坚 央企积极行动

深度融入践行“双碳”目标的崭新征程,降碳减排助力央企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同时指引企业转型升级方向。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已成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为打赢“双碳”目标攻坚战,央企围绕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攻关、产业链协同降碳等补短板强弱项,分解目标、细化路径、落地实施,把“双碳”目标融入企业“十四五”改革发展蓝图,重塑企业绿色核心竞争力。



围绕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石化首次将“洁净”纳入公司的愿景目标。图为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公司外景

科学谋划引领绿色发展——

先碳达峰后碳中和,二者之间存在“此快彼快、此低彼易、此缓彼难”的辩证关系。为防止碳达峰变为“攀高峰”、“冲高峰”,要求企业全面、理性认识碳达峰、碳中和二者的内在联系,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引领企业绿色发展。

立足企业主业以及“十三五”绿色低碳发展基础,三峡集团、华电集团、中国宝武等企业明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方向。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清洁能源装机比例高达96%以上,贡献的清洁能源发电量相当于节约近10亿吨标准煤。立足自身清洁能源优势,三峡集团提出力争于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成为央企中首个明确“碳中和”时间的企业。

以此为引领,三峡集团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将新能源业务作为企业未来保持清洁能源发展优势的关键力量。

“十三五”时期,中国华电持续加强和巩固清洁能源的增量主体地位,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由“十二五”末的37%提升到43%。践行“双碳”目标使命,中国华电确定了装机结构、电量结构和能效排放3个类别共9个指标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各区域差异化达峰时序目标,集团公司力争2025年实现碳达峰,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

以碳达峰行动方案为引领,中国华电将在“十四五”期间,按照“优化发电结构、深挖煤炭潜力、加快科技攻关、创新金融服务、聚合内外力量”五大实施路径,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火电转型升级、煤矿绿色转型、低碳技术攻关、数字化智能化、绿色金融支持、深化国际合作、管理能力提升”八大专项行动。

有基础、有目标、有路径,科学清晰的顶层谋划筑牢“双碳”目标实现基础。

战略升级形成绿色新引擎——

“双碳”背景下,绿色经济发展需求将催生各种高效用电技术、新能源汽车、零碳建筑、零碳钢铁、零碳水泥等新型脱碳化技术产品,推动低碳原材料替代、生产工艺升级、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新体系,形成绿色经济增长新引擎,成为高碳排放行业企业战略升级新高地。

围绕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石化首次将“洁净”纳入公司的愿景目标,体现了石油石化传统企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打造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净油品、现代化工为两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的“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全力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

有破有立,有增有减。中国中化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降碳,将利用企业搬迁入园的产业升级契机,对安全距离不合要求、能效水平低的企业关停,对5家企业搬迁并实施产业升级,实现结构性节能降碳。

“十四五”时期,中国能建围绕“30띠”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氢能、储能“两个基本点”,提出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低碳发展机制化、碳中和责任协同化“五化路径”。“五化路径”中,企业明确以氢能和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

升级更有侧重,转型攻坚发力。“双碳”目标下,低碳产业升级开启央企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业链共进协同降碳——

“双碳”目标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统筹兼顾、协同推进,才能处理好降碳与发展、降碳与安全的关系。发挥产业链地位优势协同降碳,成为企业共识。

交通领域是重要的碳排放部门,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且排放总量始终处于上升态势。瞄准碳中和目标,中国一汽、东风集团等车企围绕能源系统碳减、零部件轻量化,着力产业链联动减排。参与跨行业、跨部门的“碳链条”企业协同,如汽车—交通—能源的协同等,成为了中国节能发力点和方向。

钢铁行业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需要推进与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协同降碳。对此,中国宝武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望明表示,企业正在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钢铁与相关行业协同降碳,把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资源吃干榨尽,并帮助所在城市消纳城市垃圾,为构建“无废城市”发挥我们钢铁企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比如钢(铁)化(工)联产、钢(铁)建(筑)联动,共同推进行业之间、产业链之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创新,实现全社会的低碳减排。

创新攻关打造低碳技术“策源地”——

二氧化碳减排消纳,离不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离激元人工光合、微矿分离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何在清洁能源运输优化、存储等技术上实现突破,碳捕集技术如何实现有效应用、升级并逐渐趋于成熟等,均是“双碳”目标下面临的巨大挑战。

国家电网公司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中,提出针对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点,加快电力系统构建和安全稳定运行控制等技术研发,加快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装备研发,推进虚拟电厂、新能源主动支撑等技术进步和应用。

在开放式创新时代,企业已难以单独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创新。“我们正在筹建全球低碳冶金联盟、筹建低碳冶金创新基金,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面向全球的低碳冶金创新平台。”胡望明表示。

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企业要钻坚研微、革故鼎新。为此,中交集团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强低碳、零碳、负碳重大科技攻关,大力推进碳捕集等技术研发应用,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打造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

目前,我国第一座实现碳中和加油站已建成使用,国内首例油轮航次碳中和实践成功完成,国内首个“碳达峰、碳中和”大数据产品上线运营……践行“双碳”目标,央企立足行业企业发展优势,不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蓝图落地落实。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投身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央企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奉献智慧、贡献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