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中美贸易接下来值得关注的三个日期和事件

来源:界面新闻 编辑:jianping 中美贸易能源企业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 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汪涛6月15日,美国公布了加征25%关税的中国产品清单,总规模约为500亿,其中340亿美元产品(主要包括机械器具和电气设备等)自2018年7月6日起加征关税,并在未来1-2个月对其余160亿美元产品(主要包括集成电路等)的加征关税清单征求公众意见。中国立刻公布了对等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 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汪涛

6月15日,美国公布了加征25%关税的中国产品清单,总规模约为500亿,其中340亿美元产品(主要包括机械器具和电气设备等)自2018年7月6日起加征关税,并在未来1-2个月对其余160亿美元产品(主要包括集成电路等)的加征关税清单征求公众意见。

中国立刻公布了对等反制措施,决定对同等规模的美国产品加征关税(清单一主要包括大豆和汽车,7月6日生效;清单二主要是能源和化工产品)。此外,中国还宣布双方此前磋商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同时失效。我们认为这主要指中国计划增加自美进口,而开放国内市场等其他政策可能依然有效。

接下来有三个值得关注的日期和事件:

1)6月30日,美国财政部计划出台对中国在美投资的制裁措施;

2)7月6日,中美互征关税措施开始生效;

3)未来美国有可能额外对1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中国可能进行相应反制措施。理论上讲,如果中国做出更多妥协和调整,7月6日之前美方可能会降低加征关税的产品规模,不过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极低。

从美国301调查的措辞以及最近美国与欧盟和日本发布的共同声明来看,美国还期望中国的国内政策和产业政策(包括“中国制造2025”)、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国企及诸多“非市场”行为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和调整。即便中方同意大幅调整国内政策,这也需要较长时间,而且美方的要求苛刻且多变。瑞银美国团队认为美国额外对1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可能性很低,但风险犹存。

在7月6日中美双方的加征关税措施生效之后一段时间,如果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受到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美国政府认为301调查相关的部分关税必要性不高或至少无需再进一步升级,中美双边经贸磋商可能会取得明显进展。但是,考虑到中美在部分核心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而且美方贸易政策似乎并没有清晰单一的诉求,因此目前较难准确预测中美经贸磋商取得重要进展的时点和相关触发条件。

初步影响较有限 国内政策可能微调

我们估计,美国对中国500亿美元出口产品加征25%关税的第一轮影响会拖累中国实际GDP增速0.1个百分点。如果美国额外对1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且美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争端升级,则对GDP的整体拖累在第一年可能达0.3-0.5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提高美国大豆和其他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可能推高国内CPI 0.1-0.2个百分点。对企业活动和投资而言,最大的拖累因素可能是贸易争端带来的不确定性,这可能会导致企业延迟投资或转变在华投资策略。

如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中国政府可能会微调放松国内政策,包括放松目前偏紧的信贷政策,从而支持内需、对冲外需疲弱的拖累。可能的政策调整包括放松对PPP和相关基建支出的约束以及放松货币信贷条件等。央行可能进一步降准,今年规模可能至多达200个基点,下一次降准的时点可能就在未来几个月。我们维持2018年全年6.6%的GDP增速预测,不过目前预测可能面临一定下行风险。

贸易争端的长期影响及对部分行业和公司的影响可能更大。虽然我们认为对GDP增长的拖累较为有限,但面临额外关税的行业和企业所受影响显然更大。此外,中美贸易战跨度可能超过一年,双方可能出台多轮贸易措施和经历多轮谈判达成协议。贸易摩擦前景和进展的不断变化意味着企业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上的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分散化和替代性上升,部分企业的投资决策也可能延迟或转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