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亚: 推动我国能源电力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编辑:jianping 能源电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推动我国能源电力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在中电联2019年第一次理事长会议暨2019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刘振亚各位嘉宾、各位同志: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召开2019年中电联第一次理事长会议暨2019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四个革命、一个

四、关于煤电发展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剩余探明储量2440亿吨,按目前开发强度只能开采38年。用好煤炭资源、发挥煤炭作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发电是煤炭集约高效使用的最主要方式。目前,我国煤电装机10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53%。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煤电仍是我国的主力电源,但也面临碳排放、环境、成本等诸多约束:


  一是碳减排和污染防治任务艰巨。燃煤发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给我国碳减排和环境治理带来巨大压力。在碳减排方面,我国对世界作出庄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80%,其中电煤燃烧排放占总排放量的43%,“控煤”是实现碳减排关键,限制发电用煤是必然趋势。采用碳捕捉与碳封存方式,解决煤电碳排放问题,技术还不成熟,而且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不经济。在环境治理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特别是东中部地区雾霾、酸雨严重。2017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的平均霾日数分别为53.3天、42.3天和17.9天。为治理污染排放,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在常规脱硫、脱硝和除尘等环保措施基础上,对7亿千瓦以上的煤电装机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付出代价。仅环保治理,煤电度电成本平均增加约5分钱,按2018年全国煤电发电量4.5万亿千瓦时计算,燃煤发电企业每年多付出成本超过2000亿元,目前国家在电价中补贴约3.7分钱/千瓦时,也显著增加了全社会用能成本。


  二是煤电布局不合理。2015年以来,东中部新增煤电装机9600万千瓦,占同期全国新增煤电装机的61%,目前东中部煤电装机总量6.2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的62%。长江沿岸平均每30公里就建有一座发电厂,南京到镇江平均每10公里就建有一座发电厂。东中部地区煤炭资源有限,探明储量仅占全国的12.6%,需要大量从区外远距离运煤,既不经济,也不环保。煤炭经铁路、公路、港口长途运输和堆放,还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东中部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东中部单位国土面积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西部的5.2倍,全国100多个重酸雨城市主要集中在东中部。远距离输煤,在东中部建电厂,将进一步加剧煤电运、环境、用地等矛盾。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优化全国煤电布局,压降东中部煤电势在必行。但从目前看,东中部煤电远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煤电竞争力日益下降。成本低是煤电的重要优势,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经济性快速提升,煤电将失去低成本优势。2018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分别降至0.35~0.46元、0.42~0.62元,已接近西部北部煤电脱硫标杆上网电价。由三峡集团等投资建设并于2018年底并网的青海格尔木光伏项目平均电价0.316元/千瓦时,低于青海火电标杆电价0.325元/千瓦时。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乌兰察布风电基地600万千瓦示范项目,是国内首个风电平价上网项目,不需要国家补贴。若计及碳减排成本,煤电的经济性将会更差。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煤电的发展已经面临多方面、根本性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反思,找出切实可行的转型之道。解决煤电发展问题,是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关键要控制总量、优化布局、转变功能,为清洁能源发展腾出空间,促进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为主转变。


  一要严控新增规模。从世界范围看,主动弃煤的国家不断增加。除波兰和希腊外,欧盟各国承诺2020年以后不再新建燃煤电厂;西班牙、法国、英国、加拿大分别计划2020年、2021年、2025年、2030年前关闭燃煤电厂。为兑现国家碳减排承诺,实现本世纪末全球温升控制在2℃目标,我国承担了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必须加快压降新增煤电规模,确保煤电装机2020年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2025年前后达峰(12.5亿千瓦),2035年后不再新建燃煤电厂(机组),2050年降至6亿千瓦左右,比当前减少4亿千瓦。


  二要优化煤电布局。下大决心严格控制东中部煤电规模,2022年后,东中部地区不再新建煤电,新增煤电全部布局到西部和北部地区,建设大型煤电基地,通过大电网将煤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打捆输送至东中部地区。到2030年,东中部煤电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65%下降至50%左右,新增电力需求主要由区外送入。


  三要提高煤电调节能力。从世界范围看,煤电正逐步向调节性电源转型。2018年4月30日,德国实现全天64%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大部分火力发电厂当天停运,仅保留部分机组作为调节电源使用。随着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煤电向调节性电源转型的速度将比预期更快。我国应加大煤电灵活性改造力度,加快实施煤电机组调峰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存量煤电逐步由电量型向电力型转变。


  五、关于电网发展


  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优化煤电布局、满足电力需求,归根结底需要坚强电网作为支撑和保障。目前,与实现上述目标相比,我国电网发展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电源电网发展不协调。厂网分开后,我国电源和电网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电源开发、电网发展不配套、不协调。如哈密-郑州、酒泉-湖南、锡盟-泰州等多条特高压直流工程,由于配套电源未能落实,影响了工程效果和投资经济性;西南、“三北”等地区由于外送输电工程建设滞后,造成“三弃”问题严重,制约了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发展。


  二是交直流发展不协调。目前,我国已建成“八交十四直”22个特高压工程,在建“六交三直”9个特高压工程,特高压直流发展相对较快,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发展严重滞后,长期处于500千伏向1000千伏发展的过渡期,“强直弱交”问题突出,使得一些特高压直流工程实际输送功率远低于设计值,造成很大浪费。


  三是电网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和对节能降耗、电能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电网发展需要统筹协调集中式与分布式发电、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电力需求侧管理与多样化用电服务等,电网的灵活适应能力和互动性亟需提高。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电力需求增长和能源转型,现有电网受网架结构、短路电流、调节能力等制约,无法适应未来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大范围配置、灵活调节的需要,必须立足长远发展,加快建设“目标清晰、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智能高效”的中国能源互联网。


  一要大幅提升电网配置清洁能源能力。我国水能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风能、太阳能集中在“三北”(西北、东北、华北北部)地区,距离东中部主要用电地区1000至4000公里。从目前情况看,电力大范围配置能力严重不足。2018年,“三北”地区电力外送能力仅为5900万千瓦,只有该地区水、风、光装机总容量的26%,同时还要承担煤电外送任务,无法满足清洁能源外送需要。相比之下,丹麦与挪威、瑞典等国间的联网容量为800万千瓦,是丹麦风电装机的1.6倍;葡萄牙与西班牙电力交换能力310万千瓦,相当于葡萄牙风电装机容量的65%,这是欧洲国家弃风少、消纳水平高的重要原因。要实现我国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消纳,必须坚持“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建立大市场”的发展方向,加快清洁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全面提升跨区电力交换能力。


  二要加快建设东部、西部同步电网。扩大同步电网规模是世界电网发展的大趋势,北美、欧洲大陆已形成大规模同步电网,印度也在2013年实现了765千伏交流全国联网。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要把握世界电网发展规律,破除局部平衡思想,加强统一规划,在我国东部、西部分别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能源电力优化配置平台,形成东部、西部两个同步电网。东部电网包括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华中电网、华东电网和南方东部电网(广东、广西、海南);西部电网包括西北电网、西南电网(川渝藏)和南方西部电网(云南、贵州)。未来,东部电网将与东北亚地区(蒙古、俄罗斯远东、朝鲜、韩国、日本)联网,西部电网将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联网,最终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多能互补、跨国互联”的能源格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并在亚洲能源互联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要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加快构建1000千伏交流主网架,提高电网配置能力和安全水平;优化750千伏、500千伏电网结构,实现合理分区和可靠运行;扩大220千伏、330千伏电网覆盖范围,总体形成送、受端结构清晰,各级电网有机衔接,交、直流协调发展的电网格局。


  四要加快智慧电网建设。推动先进信息通讯技术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构建智能互动、开放共享、经济高效、安全可控的现代电力服务平台,提升电网运行的灵活性、互动性和可靠性,满足各类分布式发电、用电设施接入以及用户多元化需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