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新:系统创新迎接建筑光伏市场新风口

刘建新 来源:太阳能发电网 编辑:jianping 建筑光伏刘建新
一位资深电力专家对建筑光伏市场的思考————光伏电量直接卖给电网的方式掩盖了间歇性的问题,要巩固、发展建筑光伏市场,用户价值感亟待提高; 屋顶业主的积极性及投资商的商业模式实施都出现了问题,基础性原因是技术实现路径太单一; 建设靠屋顶,回报靠补贴,

二、光伏系统集成创新是建筑光伏发展的基础
  间歇性现在是光伏发电存在的一个问题。尽管弱光发电技术现在有了一些研究突破,我估计商业应用还需时日。
要解决间歇性带来的市场瓶颈问题,系统集成创新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它既能解决技术路径单一的问题,又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价值,同时是屋顶光伏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在现有发电技术的基础上,整合其他成熟技术,把建筑光伏装置的使用提高到新高度,在为大楼提供电力、热水、采暖、制冷、通风等上发力,这是系统集成创新的内涵。
  我们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利用已有的其他技术,通过系统集成创新,抓住机遇,开拓建筑光伏新格局。
1、加强系统集成能力建设
  创新集成系统的目的是为大楼提供电力、热水、采暖、制冷、通风等。以建筑光伏为主导的集成设计思路:光伏单元发电模块+建筑物用电分区设计模块+储能模块(储热模块、电池储能模块、氢储能模块+燃料电池发电模块等)。
a,建筑物用电分区讨论
  技术层面的自发自用是用户价值的基础,投资回报的高低决定市场容量的大小。
  高楼光伏发电功率小,满足不了大楼整体的电力负荷要求,但是可以分别满足或部分满足某些电力负荷的需求(照明、电器、家用智能系统、电动交通工具、光热管发电系统用电等);也可将间歇式发的电力转化成热来满足大楼的热负荷要求;还可以将间歇式发的电制成氢,使用燃料电池发电。
  为了发掘这些应用,在新建的屋顶光伏系统中大楼的电路设计必须采取分区设计。对现有的发电单元模式则进行分区改造:除了原上网模式不变外,增加一回储能线路,满足储能模块的用电;对于建筑屋内的用电,屋内的电路系统必须分区设计,以保证该区的电器设备安全运行。
B,储能模块讨论
  大家知道,提升建筑光伏使用价值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增加储能模块。屋顶光伏的储能有多种形式:蓄电池储能、蓄电池加超级电容储能、电热转换+熔盐储热、电制氢储能等。对于发电功率小的发电单元可采用如下的储能模式:
采用发电单元+蓄电池储能系统直供照明负荷;
  采用发电单元+电换热器+熔盐储热装置满足用户随机的热水需求;
  采用发电单元+电解氢装置直接向氢用户供氢,或给燃料电池供氢;
  采用发电单元+光热管系统装置向用户供热。

三、加快微电网建设,抢占分布式发电新阵地
  分布式发电是个很热的名词。80年代前后,针对美国出现了大面积停电事故,为了防止我国的电网崩溃造成大面积停电,提出电源点最好分布建设在负荷中心的分布式概念。
  电力投资多元化后各地都在建电厂,事实上传统能源电站集中布局的状况已经改变,分布式发电格局已经被人为地形成。太阳光是分布在我们周围的,他的就地利用就是天然的分布式发电了。
  虽然都叫分布式,但前者是从电网安全的角度讲的,后者则是指太阳光的就地利用。从绿色替代的角度看,建筑光伏发电的市场更为广阔。现在出台的分布式发电优惠政策的目的的一个导向是,做到能源匹配使用及减少线损的减排要求;发展建筑光伏则是绿色替代。
 目前,建筑光伏的渗透率很低,要提高绿色替代水平,只有多建建筑光伏电站。
  在配电网内建光伏电站不仅对配电网安全运行有影响,还对新能源电量市场化交易的实时性、独立性等有影响。要解决它,只有加快微电网建设。
  前述的技术组合创新解决的是“自发自用”的问题,微电网建设则是提高“绿色替代”的一个重要前提。
  微电网最吸引人的地方:一是它自成体系,不会给配电网造成有源隐患,各自都很安全。二是它又能接入更多的新能源电源点,更多更安全的电量能使其用户价值倍增。三是微电网将承载信息和能源双重功能,以家庭、办公室建筑为单位的灵活发电和配用电终端、企业、电动汽车以及物流等将在微电网中相互影响,分享信息,使能源使用效率更高。
  现在建筑光伏已经初具规模了,为新能源而生的微电网技术的研究基本达到商业使用价值的水平。
  我们光伏人一定要抢占先机,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尽早建设好适合本区配电网要求的微电网。通过技术投资“圈地”,不仅能更多地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并且还可以引进投资者建设其他新能源发电项目;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交互能力使得新能源的供电能力更强大、更稳定、更安全,成为用户信得过的供电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