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辉:建筑光伏要有人文情怀

沈辉 来源:太阳能发电网 编辑:dongyiqiang 建筑光伏人文情怀
编者按:2016年12月22-23日,由太阳能发电网、《太阳能发电》杂志主办的“2016首届中国分布式光伏品质建设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光伏的品质主义”为主题,20多位来自电力、建筑与光伏行业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分布式光伏的市场秩序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光伏产业发展十多年来,其中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值得大书特书。没有一个行业能跟光伏相比,能够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现代工业史上,中国光伏产业也会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我们国家来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就是华为通讯设备、航天科技、光伏产业、高铁等,能够数得出来的也就这几个了。

  十多年前,印度的太阳电池产业比我国还强,印度当时45MW的生产能力,我们只有20-30MW。今天台下有很多的老专家,我这人不算很老,但肯定是不年轻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但不要忘记老一辈光伏人在这里面辛辛苦苦的打拼。

  我进入光伏,也是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

  我曾在中科院固体物理所从事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上大学比较晚,是上山下乡的知青,1978年考大学之前是江苏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七连连长,相当于生产队大队长。我读博士也晚,将近四十岁时才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取得材料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还是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被邀请在德国夫朗霍费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作了一场报告。

  当时这个位于弗赖堡的研究所很小,只有一百多人,当时太阳能光热方面的研究多一些,太阳电池研究方面不是热点。但我发现德国人做什么东西都一直要做到应用,不像我们当时拿个课题写两篇文章就交代了。

  这次考察改变了我整个的人生科研取向,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把主攻方向转到了太阳能光伏技术。1997年回国以后我一直在寻找机会,在1998年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主攻方向是太阳能材料与光电转换,从此我的主要精力就集中于太阳电池与光伏应用技术研究。

  于2004年,我在中山大学创建了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后来还建立了2MW的晶体硅电池中试线,在这里面培养了几百个学生。所以我可以自豪地讲,在科研上我没有做出多大的成绩来,但培养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活跃在这个行业的重要岗位上,我以他们从事这个行业感到欣慰与自豪。这是我想和大家一起共勉的地方。

  接下来,我简单讲讲光电建筑发展的难点和机遇,主要谈一下难点,我用照片来说明。

  最近有一本关于光电建筑的书,序言是我写的。我说,如果建筑披上太阳电池的外衣,从此建筑每天都在跟太阳对话,借助于光伏就能让建筑跟太阳产生互动。写这篇序言我将个人感情都倾注到了里面。

  我简单说一下光伏的历史。我们从事这个行业,就要知道它整个的发展历程。

  在1798年,有一个意大利医生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时发现青蛙腿抽搐,提出了生物电的概念。意大利一个大学教授伏打(A.Volta)不同意这个解释,认为是金属导电所致,后来通过继续研究这个现象发现了伏打电堆,也就是化学电池,今天我们所用干电池都以这个为原理的。

  后来在1839年,当时19岁的埃德蒙贝克勒尔(A.E.Becquerel)研究电化学现象,在光照的时候产生光电流,后人给这个现象起了一个名称叫做光伏效应。这与后来德国人赫兹发现的光电效应有相似之处。爱因斯坦(A.Einstein)1905年提出光电效应方程,圆满的从物理上解释了这一个现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