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教授:别为了新能源赔上生态环境的“嫁妆”

陈应天 来源:《能源评论》 编辑:jianping 新能源光伏晶硅组件
光伏生产者需要跳出对转化率提升的过度关注,而在光伏材料、光伏结构等设计层面重新思考,提早规划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问题多,创新需跳出固有圈子

  2018年6月24日,国务院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三大保卫战同时推出,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空气质量只是第一步,未来,我国对环境改善的评判,将综合考虑对空气、河流和土壤等多个层面的影响。换句话说,新能源设备退役并不难,但全身而退,不给生态环境带来遗留问题,才是真正要解决问题。

  新能源带来的遗留问题,从目前看可以分为自身问题和周边问题两类:

  自身问题主要与材料有关。以光伏薄膜组件为例,这种组件虽然相对轻便,但它含有重金属元素,比如碲化镉中的镉,这种银白色金属毒性较大,一旦处理不当将进入地下水系统,而积累至一定浓度之后,就会对农作物的安全、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


  周边问题则与建造相关。比如,在水上光伏安装时,往往需要在水中打入桩柱,但为了让支撑更为牢固,桩柱均为加上钢筋水泥材料。可以想见,一旦光伏退役之后,这些金属材料仍将遗留在水中,对水体造成污染;同样,在陆上建造光伏电站时,往往使用水泥支架作为支撑结构,遗留在地表及地面下的混凝土基础将难以处理,会形成大面积的混凝土桩林。在光伏退役之后,碱性的混凝土还会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

  太阳既然给我们了这样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能源,如果为了得到它,赔上很多环境、生态的“嫁妆”,从短期看无疑得不偿失。从长远看,如果为了开发资源而给后代留下沉重的环境负担,这一代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必然会受到下一代的谴责。

  因此,对新能源发展不能只追求产品的销量、行业的速度,而应该更多关注产品能否释放更多的综合效益。

  所谓综合效益,即新能源要和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实现协调——不仅能够创造清洁能源,还要便于携带使用、便于处理,不给周边自然带来更多的危害,并能够发挥一定美化环境的作用。要实现这个目标,行业参与者需要跳出固有的圈子,从物理、化学、机械等诸多不同领域,以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新能源,以此碰撞出更多创新的可能。

文/陈应天 (作者系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北京能源协会副会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