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电力消费形势及发展问题研究

尹伟华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编辑:dongyiqiang 电力电能产能电力消费供给侧改革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电力发展的新常态特征也十分明显。那么,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电力发展的新常态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更加合理地制定电力发展规划、能源产业政策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电力需求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新常态下我国电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煤电超低排放,推进电力供给侧改革

  加大对煤电节能减排及碳捕集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及应用力度,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超低排放等节能环保改造,有效提高发电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严格控制煤电项目开工建设节奏,适度增加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项目规模,对存在电力冗余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取消一批不具备核准条件的煤电项目,暂缓一批煤电项目核准,缓建一批已核准煤电项目,促进电力结构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倒逼,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新核准的发电机组原则上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二)多措并举,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

  在电力供应过剩且“弃水、弃风、弃光”问题严重的地区,严格控制各类电源开工规模,以集中消化现有电力供应能力,避免“三弃”问题恶化加快。统筹可再生能源与电网建设,同步规划可再生能源开发和配套电网工程,确保现有过剩电力得到更大范围消纳、新增电力及时送出。加快推动煤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提升调峰能力,加快抽水蓄能等调峰电源建设,通过电力市场推行峰谷电价,落实辅助服务补偿机制,提高各类电源调峰积极性。加快电网智能化改造,鼓励储能技术参与辅助服务,提高电力系统对分布式能源的消纳能力。切实推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落实相关地区、部门和单位在可再生能源消纳中的责任和义务。

  (三)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

  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尽快研究制定电能替代战略规划,出台电能替代产业政策,实施“以电代煤”和“以电代油”工程,提高全社会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在工业和民用领域推广“以电代煤”,降低散烧煤应用范围,提高煤转化为电力的比重。在城市交通领域,大力推动城市电动汽车、电气化轨道交通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新建小区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加快调整电源结构和优化电源布局,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质量的结构性改善。

  (四)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增强行业发展活力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落实电力市场建设、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发用电计划有序放开、输配电价改革、售电侧改革及规范自备电厂等六个配套文件,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降低电力价格。建立新能源灵活电价机制,增强新能源发电的竞争力。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加快建立电力市场,实现直接交易,放开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严格管控电网企业输配电价,充分释放降电价、促发展等改革红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