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加大新能源“双反”:负面冲击及其相关对策建议

朝克图 马文静 李俊彪 来源:能源新媒 编辑:jianping 新能源
   2024年4月前后,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和国务卿布林肯连续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美方重点谈及中国所谓的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问题。

  美方指控中国部分新兴产业因政府补贴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正在用低价冲击美国市场。中美两国政府在中国上述相关新兴产业是否存在产业过剩的问题上分歧明显,预计在短期之内难以达成一致的结果。

  现在,美国正式要求该国贸易代表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对来自中国的180亿美元进口商品(包括大量新能源产品)提高关税,“以保护美国工人和企业”。

  近年来,中国新兴行业持续高速发展,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产业链上具有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

甩不开的依赖,忘不掉的“双反”

  在全世界进入碳中和周期的时候,世界各国都继续新能源高科技产品,欧洲和美国也不例外。

  欧洲是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的最主要市场,出口份额约占50%。2022年,欧盟对中国光伏组件需求同比增长了112%。2023年,欧盟新增光伏装机约为56GW,其中三分之二为户用光伏。根据REPowerEU计划,欧盟太阳能装机规模在2025年达到320GW,到2030年达到600GW。由此推算,欧盟年新增光伏市场规模约为50GW。另据相关机构预测,近年欧盟新增光伏市场规模大约可达到70GW左右。



图1 欧盟光伏市场规模预测(~2030年)

  目前,欧盟市场自身的光伏产能仅有14GW的制造能力,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欧盟光伏产能有望超过30GW。从欧盟市场供需结构缺口来看,近3-5年内,欧盟光伏市场需求仅自身能力难以满足,因而欧盟大幅提高对华光伏产业相关关税的可能性不高。如果欧盟光伏市场自身制造能力接近需求,可能会加大“双反”力度。由此推断,2030年前,可能仍然是中国光伏企业投资在欧盟重点国家投资建厂的黄金时期。

  欧盟已经开始全力打造自己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欧盟的《净零工业法案》提出,到2030年欧盟将在本土生产制造所需净零技术产品的40%,如光伏组件、风机和锂电池等。2024年4月15日,欧盟委员会正式通过的《欧盟太阳能宪章》提出,全力支持欧洲本土太阳能制造业,以增加欧盟本地区光伏产品供应链安全,增强价值链的弹性、可持续和竞争力。

  美国市场的情况与欧洲类似。

  据相关机构预测,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实施后,美国年光伏市场需求将会增加49GW,这是一个中国光伏企业无法忽视的重点销售市场。但受美国“双反”制裁及中美贸易冲突的影响,2023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光伏组件贸易额为1314.7万美元,占比约万分之三。然而,美国自东南亚国家进口却在近三年内大幅上升至125.1亿美元,占其总进口额的82.7%。

  正是因为无法摆脱中国,又对中国有着畸形的“恐惧”,欧美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光伏等新兴产业“双反”。

  自2010年以来,先后有美国、欧盟、加拿大、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新能源相关行业进行双反调查。其中,风电行业大约有10起,光伏大约近20起。对中国的相关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害,需要引起各方面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2018年7月至今,美国利用301条款对中国2000亿贸易产品加征关税,其中包括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光伏全产业链产品。2021年12月至今,欧盟对中国进口的风电塔征收关税,关税定为7.2%至19.2%不等。此外,印度、土耳其等有意打造本国光伏产业链的国家也对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企业进行双反调查后,加征关税。

  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海外设厂的双反调查。为了规避美国的“双反”制裁,中国光伏企业在东盟地区纷纷投资建厂,而美国也觉察到从东盟各国新增进口的光伏产品大部分是来自中国企业转移至东盟地区的产能。2023年8月,美国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结果,认定天合光能、隆基等中国五家光伏制造企业在东盟相关国家投资建厂以规避制裁,这五家企业又再次面临惩罚性关税。

  除了光伏,美国也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双反”。另据央视新闻报道,2024年4月,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名,宣布将调查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同时,欧盟发布条例,要求海关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进行登记。中国的电动汽车出口企业也将再次面临被欧美“双反”的风险。

“双反”风险防范措施

  海外市场布局产能是中国企业最直接的应对。

  根据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440GW估算,目前中国光伏组件产能利用率约55.5%,国内市场因光伏装机的快速增长,并网与消纳已经成为光伏行业发展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中国的光伏龙头企业纷纷在海外投资建厂以规避“双反”风险,如隆基、天合、晶澳、晶科等。但美国的相关“双反”措施已经延伸到了越南等东盟国家,中国光伏企业在第三国投资建厂的方式也无法躲开美国的“双反”制裁。

  中国企业向海外选点和布局仍需进一步优化、加快和加强,加大在重点销售市场国家的投资设厂可能才会有效规避被欧美“双反”制裁的风险。此外,光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仍显不足,建议上述龙头企业将一半产能放在海外重点销售市场和重点东道国(印度除外)才能有效规避“双反”风险,大幅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规避“双反”负面影响。

  如果只是把“内卷”地点换到海外,效果不大。对于中国新能源来说,需要加强行业自律,遏制海外市场低价恶性竞争。

  2023年,中国光伏制造企业因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全行业量增而利减,这种竞争态势蔓延至海外,不少企业陷入保利润还是保市场的双重困境中。

  据外媒报道,欧盟不少企业正在利用国内企业的低价竞争大肆囤积中国光伏产品。此外,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的惨烈价格战也会授人以柄,被欧盟和美国政府作为实施双反的依据,最终导致中国全行业在欧盟市场的巨大损失。相关协会应充分发挥对企业的监督作用,积极引导并督促企业进行行业自律,制订中国企业在海外重点市场的最低限价,以避免因过度竞争导致全行业受损,还被欧美扣上倾销的恶名,对违规恶性竞争的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惩戒措施。

  回顾历史,中国国内的摩托车企业没有像日、韩行业自律而过度恶性竞争导致完全丧失越南等东盟重点国家市场的惨痛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并采用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过剩风险不仅仅是扩张造成的,在技术变革时期,很多老旧产能也是问题。

  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GW,是2022年的4倍。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存在的是阶段性过剩。此外,借用光伏行业的一句行话,先进的产能永不过剩。目前存在阶段性、老旧产能结构性过剩风险。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导,行业自主压缩部分落后产能,金融部门对部分老旧、落后产能重复投资项目进行限贷(先进技术除外);另一方面,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适时淘汰部分老旧、落后产能。

  具有良好风光资源的地方政府都有做大投资规模的冲动,一方面之前的房地产行业下行,使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规定,若想投资新能源项目,就要配套建设相应的风电光伏制造产业链。根据现阶段的情况,需要严控未来五年的光伏制造行业规划(先进技术除外)和投资规模,并且设置相应的红色、黄色预警省份,待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化解之后,方可继续投资建设。

  综上,在世界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局部战争冲突加剧,相关新兴产业市场供需错配,本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相关新兴产业被欧美进行“双反”的风险逐步上升,需要引起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的足够重视,并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多管齐下才能化解即将到来的风险,并且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