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故?

王静 杜燕飞 来源:人民网 编辑:jianping 电力新能源停电
电力是国家基础工业,事关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突发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将给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影响,也会造成供水、交通、通信、金融、商业服务等相关行业和领域的运行瘫痪,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近些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故。但在中国,近几十年不但没有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

电力是国家基础工业,事关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突发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将给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影响,也会造成供水、交通、通信、金融、商业服务等相关行业和领域的运行瘫痪,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近些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故。但在中国,近几十年不但没有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故,而且经过坚持不断的发展更新,目前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供电可靠性均位居世界前列。


这背后,是中国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的显著增强,是中国电网实现了互联互通互供,是一大批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技术的成功应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关键密码。


电源结构日趋多元化 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电源结构单一,电力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1949年,全国发电总装机为185万千瓦,全年发电量43亿千瓦时,仅相当于现在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用电量;人均用电量8千瓦时,仅相当于现代家庭柜式空调几个小时的用电量,全国无电人口达80%以上。


“我老家在安徽六安农村,小时候家里用煤油灯照明。上世纪70年代,村里用小水库发电,但发的电不够用,家里的电灯经常亮不了,停电更是家常便饭,蜡烛、手电筒是家中常备之物,直到1987年村里才通了高压电,基本上不停电了。”说起自己亲身经历的用电变化,家居北京60岁的刘女士回忆道。


为尽快增加电力供应,根据“富煤、少油、贫气”以及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的特点,我国优先发展火电,大力发展水电。同时,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非化石能源不断发展壮大。


“201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19亿千瓦,是1949年的1027倍。其中,煤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核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三、在建规模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40%左右。”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自豪地说。

 


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千万千瓦级光伏电站。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如今,走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湛蓝色的天空下,一排排光伏组件整齐排列着,一望无际,与天同色,熠熠生辉,源源不断地释放着电能。它们与40公里外的龙羊峡水电站,组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光互补工程——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自2014年投产以来,电站累计发电突破7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00万吨。


在世界规模最大的在役火电厂——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公司(简称“托电”)厂区,一期至五期厂房自西向东有序排列,五根烟囱整齐地矗立在一条直线上,见证了70年来我国火电技术的演进升级,展示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路辉煌。“少了它,北京的夜晚就少了四分之一的灯火。”这已成为托电人引以为傲的谈资。


在湖北宜昌,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2018年全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累计发电已超过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1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58亿吨,惠及上海、湖北、河南、江苏、广东、重庆等省市,受益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


“如果按照每千瓦时电量产生12元GDP计算,1000亿千瓦时电量可以支撑我国1.2万亿元GDP。”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琳表示。


多元化的电源结构,增强了我国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为我国几十年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今后,要清洁高效发展煤电,增强核电战略保障作用,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稳妥开发水电,有序建设抽蓄电站,协调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着力完善多轮驱动的能源供给体系,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输送通道建设稳步推进 电网实现互联互通互供


2019年9月17日,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彻底结束全国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阿里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使西藏主电网覆盖全区74个县。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电网联网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施工现场。来源:国家电网


我国电网包括输电网和配电网两部分。1949年,我国成型的电网仅有东北地区和京津唐地区两个,东北地区是当时全国最大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也只有220千伏。“1999年前,我国各区域电网互不相连,各管各的。在地广人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又分为若干个小的地方电网。”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曾撰文回忆道。


与此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电力紧张情况。以当时的浙江为例,企业饱受拉闸限电之苦,“开三停四”成了家常便饭,居民基本生活用电也难以保障。“重发轻供”问题凸显,电网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此,我国加快开启电网互联进程,推进东北电网与华北电网、华中电网与西北电网互联互通,加强海南岛与大陆联网和大陆向港澳供电等工程。2011年12月,青藏联网工程投运,标志着除台湾省外全国电力联网格局基本形成。


“现在,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南海之滨的海南岛,都有一个互联互通的电网覆盖了,这真是一个伟大的世界工程。如果你现在到西藏,在夜晚,拉萨的八廊街灯火通明,和内地的大城市没有什么两样。再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老旧电网,真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成就而自豪。”张国宝曾感慨道。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能源生产和需求逆向分布,80%以上的能源生产集中在西部、北部,70%以上的能源消费集中在东部、中部,能源大规模跨区输送势在必行。


因此,作为我国电网主网架结构,特高压在提升电力跨区输送能力、推动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电力高速公路”。


2018年,广东全社会用电量破亿,南方电网“西电东送”送广东电量达2175亿千瓦时,相当于广东全社会用电总量的三分之一。2018年夏季,江苏用电负荷连续破亿时,由多条特高压从西南、华北、华东等地送入江苏电网的区外来电,高峰值超过2100万千瓦,基本满足了当地电力供需平衡。


“截至2018年底,我国电网保证了19亿千瓦电源稳定并网发电,满足了6.84万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需求,服务人口位居世界首位。” 能源局综合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9年9月26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的苏通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GIL(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综合管廊工程投运,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实现合环运行,标志着连接主要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华东特高压交直流骨干网架初步建成。


70年来,我国电网建设由独立分散、多头弱小,发展为全国互联、互通、互供,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交直流互联电网,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电网互联格局,拥有全球最高输电电压等级、最长特高压输电线路、最大新能源并网规模,主网架结构进一步优化,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