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微网生态的演进猜想

陈敏曦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编辑:jianping 微网分布式能源电改
微网是打开分布式新能源应用的“钥匙”,却未能解锁市场的大门。新业态的孵化“烧钱”又“烧脑”,既考验投资决策者的智慧,也取决于经济生态和政策环境的演进。尽管在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的时间框架里,对未来任何一个业务模式的盈利能力进行预测都可能是主观猜想,但若新业态不能细化于商业场景,实现投资回报并不断进行

 

微网是打开分布式新能源应用的“钥匙”,却未能解锁市场的大门。


新业态的孵化“烧钱”又“烧脑”,既考验投资决策者的智慧,也取决于经济生态和政策环境的演进。尽管在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的时间框架里,对未来任何一个业务模式的盈利能力进行预测都可能是主观猜想,但若新业态不能细化于商业场景,实现投资回报并不断进行规模扩张,就只会羁绊于“自娱自乐”的泥潭跬步不前。


新业态的触发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站在能源变革的风口回望主导世界100余年集中化电力生产模式,无论美加、巴西大停电触发的对于电力安全的反思 ,亦或“电从远方来”还是“电从身边来”的争论,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占比的逐步提高,负荷由集中向分散发展的趋势,“去中心化”的理念不断刷新人们对于传统能源输送模式的认知


背靠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互联的大势梳理我国微网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早期以孤网形式为边远地区人民解决基本生活用电,到2010年“金太阳示范工程”描绘的并网型微电网发展雏形,再到2017年国家相关部门印发的《并网型微电网管理办法》、《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等文件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能源利用和消纳,至今多年的探索与积累,数十个示范项目通过技术升级、模式创新,清晰地表明了微网在推动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变革中的内涵与外延。


微网作为基于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的能源体系基本细胞单元,其具有的绿色、经济、高效的特征,横向实现多能互补,从单一能源向综合能源供给转变,纵向体现“源-网-荷-储”协调,形成“供需储”自平衡体系,从技术层面推动了传统能源系统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构架向集中与分散相协调的模式迈进。同时,其独有的自治、友好的特点,因可以解决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分布式能源无缝接入大电网的问题,在增加电网弹性,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同时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用能需求,得到业内的一致认可和推崇,使下一代能源社会体系的构建不再是学界的主观臆想。


“现在不存在技术瓶颈,但受制于微网内储能、燃机、控制设备等单元的投资成本过高,内外部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缺失,目前示范项目还没有寻找到真正的收支平衡点,很难看到落地的商业模式。刚开始申报的时候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但是真正做了以后发现投资不划算,有的干了一半就撤资了。现在建成的项目基本上都是自己给自己示范,自己和自己玩。”某微网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尴尬的局面使人很难不联想起因“押金门”而苦苦挣扎的共享单车行业。小黄车在资本的助推下,短短3年时间以无可复制的速度攀上巅峰,却又以始料未及的速度跌落神坛。于商业社会而言,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其背后隐藏的商业逻辑值得所有行业借鉴——没有创新的商业模式、清晰的盈利界面以及合理的投资回报途径,共享单车并没有实现“共享经济”的意义,尽管大量的社会资本因看好互联网经济下的新业态而着意“砸钱”,但光环退却后的新业态也仅仅是靠着押金过活的租赁自行车而已。


相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行业发展契机赋予了新业态同款的欢愉氛围,也裹挟着不同等级的闯关难度,要避免过程如出一辙,甚至后果重蹈覆辙,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和分析微网的“缓慢生长”。微网作为旧概念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变革潮流中的模式重构和价值延伸,因其具有极高的集成度和专业性,决定了微网不能像光伏或风电等单一类型的电源侧品种在短期内进行大面积的规模扩张;同时微网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商业发展逻辑,也决定了微网的建设模式和盈利模式不具有统一可复制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负荷相对集中的大工业时代已经逐步走向更为分散,峰谷差更为明显的能源品质时代。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的发展,使微网作为双向互动的独立主体和媒介,逐步模糊能源消费侧与供应侧的边界,更好地吸纳社会资本进行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但正如共享经济需要手机终端、互联网和单车行业发展到相同量级时才可能被触发,微网通过内外部两级购售电,需求侧响应以及网间辅助服务等商业化模式获取合理投资收益的设想,同样仰仗于电力市场化的推进进程和微网内外部价格机制的创新。


在时代的蜕变中寻找新业态的“蓝海”,拼的是战略、眼光和坚持。电力工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产品和模式不宜在短时间内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抱着以冲刺最后1公里的心态“赚快钱”显然跑不赢能源变革这场马拉松。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转轨,电力作为独立经济产业的属性逐渐弱化,朝着“服务业”与“成本端”转型,尽管在新业态萌动初期,配套的政策机制和市场环境还不甚“给力”,但这也更需要微网投资者在示范项目的摸索中转换传统电网固有的设计理念,根据投资经济性和用户的实际负荷特性来确定微网内各个单元的配比方案,相对降低微网建设投资、提高回报率的同时,将专业化服务延伸至用户侧,结合微网多能互补的特点,借助网络化和信息化等手段,提供专业、个性化的综合能源服务;同时打通能源、设备、制造、建设各个领域环节,以规模效应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在开放的市场中寻找“活下去”的理由


记者在调研中走访了地处长三角、北京等经济较为发达,但电力市场活跃度不高的多个微网项目,几乎所有的项目业主对于微网商业模式“猜想”达成了高度一致——通过内外两级市场进行购售电;以价格信号引导形成内外两级需求侧响应、减少备用容量电费支出;参与网间辅助服务市场,以规模效应拓展储能盈利模式带动产业爆发。


而异口同声的背后是项目业主对于现状的普遍焦虑:电价机制“钢板一块”,辅助服务是电源侧的“游戏”,售电放开了但只能做大用户,说白了,微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市场化推进的广度和深度。


“在一个微网里,通常具备源、网、储荷多种要素,要素越多,越复杂、越难推进。根据目前运行的项目经验和政策环境,我们尝试把一些变量做减法,把多种能源作为微网建设的边界条件,在用户没有重资产投资的情况下,利用已掌握的用户用能数据进行负荷管理,使以前没有形成规模的用户协调互动,这样变化产生的收益,就可以通过售电来体现。”某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微网是目前各大市场主体暗自发力的主要战场,也是切入竞争性售电的关键领域。随着发用电计划的不断放开,中长期电力交易逐步开展,微网运营主体通过集成微网范围内富余的发电量和不平衡的用电量,达到市场准入条件,以“售电公司”的身份代理微网内部分布式能源和用户参与外部电力市场的购售电。一方面,使得以往用电量或电压等级不具备参与市场的用户及电源有资格参与到电力市场获得收益,同时,微网运营主体也具有了和传统发电企业及大用户同样的市场地位,通过合理的交易策略,获得购售电价差额的收益分成。


“现在终端用能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只有售电放开了,但是简单地利用电价差来获利并不吸引人,况且微网的发展也不是用电价差就可以撬动的事情。”某项目负责人坦言。


一方面,微网虽然不是趸售小电网,却在本质上形成了发输配售一体的格局,作为拥有可调电源和负荷的小微电力市场,无论通过经济手段形成稳定负荷参与需求侧响应,亦或以网对网的形式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在未来都将成为增加传统电网弹性的灵活性资源。另一方面,从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和30余年来发展形成的电力系统构架,以大电网为主的格局暂时不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微网的盈利模式与电力系统的运营模式密不可分,若要推动设想的商业模式走入现实,需要在微网内外电价机制和市场主体地位上给予其生存的空间。


“我们的项目刚开始想要配一台冷热电三联供的燃机,但是由于气价、运维成本过高等因素,又没有尖峰电价等配套政策来回收成本,最后还是砍掉了。虽然现在储能已经逐步走向市场化应用,但是真正的赢利点还在峰谷差套利的传统模式没有突破,实际的投资回报仅仅够满足电池生产厂家。在当前电力市场中如果没有实时电价体现灵活性的价值,很多商业模式是走不下去的,或者走着走着只能走成示范项目。”某项目负责人介绍。


从微网的内部特性来看,微网运营主体可以根据内部用户的负荷曲线及需求侧响应的特点,精细化制定用电高峰及低谷时段的电价,以价格信号引导用户响应,减少微网与外部电网不平衡电量交换曲线的峰谷差,在大电网用户峰谷电价的基础上以内外峰谷分时电价差实现内部需求侧管理措施的投资回报;同时有效减少功率平衡所需的储能容量,既能提高微网运行的经济性和终端用户用能效率,同时也改变了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的传统行为,是电力市场化改革鼓励的方向之一。


从微网外部特性来看,微网作为具有源网荷储的集成系统,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提高供电可靠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天性使命。从处于对立面的辅助服务提供者与需求者两端来看,微网可以很好地将对立面融为一个更小的体系,通过自主调峰调频,内部管理成本和竞争成本将会大幅削减;从系统的角度来说,微网通过自身的控制系统接受上级调控指令,根据内部资源的占比,以用户身份参与到辅助服务市场中可中断负荷、黑启动等内容,通过远期双边合同或短期辅助服务市场竞价的方式获得相应的辅助服务补偿。与传统火电机组等辅助服务提供者相比,微网的响应速率更快,灵活性更强,同时也可以为储能开辟峰谷差套利以外的投资回报渠道,更好地促进储能产业的爆发。


“我们曾测算过微网内部的分时电价,对于用户和微网运营主体都具有经济性,但是在降低用户用能成本的大环境下,任何一个分时电价都不能超过、甚至要低于物价局核准的现行电价,但降低用电成本10%应该是个相对值,目前却成为绝对值限制微网内分时电价的制定,这也对微网的经济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某项目负责人介绍,“同样,在容量电价机制上,目前两部制电价中只有对于大工业用户的容量电价,对于微网或增量配网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基于新一轮电改激发社会资本活力的改革导向,在低电压端增量配网改革中,电网公司一方面“忍痛割肉”,另一方面在特高压前期投资中大量“出血”。而基于目前的网架结构和多年的建设成效,大电网仍是供电可靠性最高的选择。


而微网通过储能、燃机、主动控制等技术或经济手段,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自平衡效应,不必再按照尖峰负荷来规划机组容量,同时延缓大电网变压器的增容,微网的自平衡能力越强,占用的备用系统资源就越少,无论对于电网或电源规划,都是提高效率减少投资的“经济账”。


目前,参与到增量配电网或微网建设的大多为民营资本,新型备用容量机制的确立不仅涉及到微网和大电网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关系到国家利益与社会资本的利益平衡。因此也需要双方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形成新的备用容量协议,促进微网的投资回收和与大电网的和谐共生。


“现在微网整体的界面和标准都还没有成型,起码从核准的角度来说,微网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天然气和储能都有明确的核准要求,可以先把天然气和储能带动起来,微网才有更好的发展。”某项目负责人建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