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扩产卷土重来 管理层紧急出手防过热

于南 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admin 光伏扩产管理层
去年底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国光伏业界的扩产消息不绝于耳。据《证券日报》记者粗略梳理,仅仅在上游,保利协鑫宣称其于新疆建设的总产能为6万吨的多晶硅生产基地,将在2018年完成前两期4万吨的投产;几乎同时,通威股份表示,其规划的包头5万吨以及乐山5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也将在2018年各完成一期投产,合计达到产

去年底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国光伏业界的扩产消息不绝于耳。
据《证券日报》记者粗略梳理,仅仅在上游,保利协鑫宣称其于新疆建设的总产能为6万吨的多晶硅生产基地,将在2018年完成前两期4万吨的投产;几乎同时,通威股份表示,其规划的包头5万吨以及乐山5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也将在2018年各完成一期投产,合计达到产能5万吨;而在此之前,由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的哥哥——刘永行掌舵的东方希望对外宣布了其12万吨多晶硅项目规划,根据相关消息,该项目一期3万吨投产也将在2018年实现。
在硅片环节,2018年1月20日,2017年的A股光伏板块“盈利王”、全球最大单晶硅制造商隆基股份发布《单晶硅片业务三年(2018年-2020年)战略规划》显示,隆基股份要在2017年底单晶硅片产能15GW的基础上,力争在2018年将产能提升至28GW;中环股份则表示将在2018年底,实现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合计产能23GW;同时,保利协鑫2017年财报显示,其硅片产量在去年实现了38%的增长,达到24GW,继续位列全球第一。
或许正是密集发布的扩产消息,令各界再度对中国光伏可能存在的“产能过剩”表达了担忧,甚至,在不久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都公开表示,“我们要特别警惕产业过热问题”,“我们非常不愿意2011年左右的时候光伏制造业过剩的情况再次发生。”
不过,在业内外担忧情绪蔓延的另一面,《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别样的声音,诸如“光伏产业经历过2010年-2011年的‘寒冬’,因此不会有谁的扩产计划是盲目的”;“光伏产业基于其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特点,保持一定的供大于求,对技术迭代以及平价上网都是好事儿”;“对绝大多数光伏制造企业,特别是第一梯队企业而言,扩产是保持竞争力以及摊薄成本的捷径。”

支持基于技术迭代的理性扩产
2011年,美国率先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掀起了针对中国光伏业的首轮攻击。将彼时几乎是为欧美市场量身订制的中国光伏产业逼入了“寒冬”。
2013年,堪称中国光伏“黄埔军校”的无锡尚德的轰然倒塌。直至今日,业界不少观点仍然认为“尚德破产重整事件”源于扩产,并视其为中国光伏“寒冬”之缩影,以及业界永远的警钟。
事实上,如今仍然屹立不倒的绝大多数光伏企业都经历了那场“寒冬”,扩产可能引发的种种问题,他们恐怕比谁都清楚。
那么,如今又一轮扩产热的袭来,究竟基于怎样的逻辑呢?资深光伏行业研究员、北京先见能源咨询有限公司技术标准部副总经理王淑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述似乎颇具看点。
首先,王淑娟鲜明地表达了“支持扩产,但不支持大规模扩产”的观点。她同时表示,“企业如果不上新产能,产品就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就会被淘汰,并且企业都希望通过扩产能来摊低成本。”
“光伏行业是一个高技术行业,技术迭代特别快。之前,我做了一个调研,企业从硅片到组件,全产业链,生产1GW组件大概需要多少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管理人员,有的企业是8000多人,有的则是2000多人,有的企业是500人,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老产能,一个是全新的产能。”王淑娟举例道。
这一观点得到了数据的有力支撑,根据保利协鑫相关公开信息,以保利协鑫苏州光伏切片车间为例,相比2011年,如今,该车间人均月产出提升668%,生产周期缩短44.7%,万片电耗下降76.8%,直接人力下降34%。当然,硅片成本在7年间的快速下降,不仅与扩产有关,更离不开新技术的运用以及智能制造的有效推进。
除了保利协鑫,隆基股份从去年10月份至2018年2月份完成的单晶硅片价格五连降,也充分证明了扩产以及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