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饲料大王的光伏征途

钱真理 来源:三钱二两 编辑:wutongyufg 通威股份  光伏发电 多晶硅
  一说到通威,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通威鱼饲料。    确实,通威股份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其目前年饲料生产能力为1148万吨,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超过20%,并且连续20余年位居全国第一。  而其实,通威股份很早就在布局另一个产业,就是光伏产业。早在2007年,通威便涉足光伏行业的上游,
  一说到通威,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通威鱼饲料。  
  确实,通威股份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其目前年饲料生产能力为1148万吨,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超过20%,并且连续20余年位居全国第一。
  而其实,通威股份很早就在布局另一个产业,就是光伏产业。早在2007年,通威便涉足光伏行业的上游,多晶硅,而近日,通威又发了公告,计划投资80亿,建立5万吨多晶硅的产能。

  

  同时,通威股份也在光伏行业的电池片环节也有十分大的野心:通威目前电池片产能为2.3GW,太阳能组件产能0.35GW,二期规划电池产能2.3GW,2018年规划产能达到9.7GW,而9.7Gw的电池片产能将会是世界第一。
  那为什么通威要在饲料之外,会去进入一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行业,光伏行业呢?

  I. 入行 - 多晶硅与电池片:顶点与抄底

  2007年,是通威进入光伏行业多晶硅产业链的时候,也其实是整个光伏行业的一个顶点。
  当时,施正荣,彭晓峰都创造了造富神话,而当时的光伏无论是在投资者还是实业家的眼里都是未来。
  而当时的通威,已经是饲料行业的老大,并且正在谋求转型。通威股份的董事长刘汉元这么回忆道:
  我清楚地记得,进入多晶硅行业的时间点是2006年12月19日。当时我在北京,感觉PVC产业已落在了人后,但新能源还没有真正开启,我们认为社会需求、环境压力等各方面因素对这一产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如果我们动手更早,也就更有先机。
  但好景不长,通威刚刚一进入光伏行业,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全球经济进入衰退,而当时以出口为主的光伏产业链全面受挫,上游多晶硅也被卷入其中,大量产品积压,产品售价大幅跳水。
  

  我想,大多数人遇到这样的时候,多半都会退出或是放弃,就像当年都在乐山设立多晶硅厂的另外6家多晶硅企业一样。而刘汉元确坚持下来了,他这么说道:
  在某些时刻,如果你把一些问题想通了就不会纠结太久。有的时候放弃不是唯一的选择,在我们公司,坚持已是一种习惯。
  刘汉元并没有像当时其他企业关闭工厂,而是用了十年时间坚守了下来,刘汉元在采访中这么回忆道:
  那2~3年(注:2008 - 2011年),我把永祥的多晶硅业务抓起来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任何企业都会经历波峰和波谷,有些时机需要紧紧把握,但低谷时不如让它先好好地调整、休憩。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是很有意思的。行业煎熬之时,永祥多晶硅是低流血状态,最多有2亿元的亏损。该停产就停产,该控制就控制。企业只有安全地活下去才能迎来新的一天,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了。所以我当时就跟同事们说,我们还是以自己的判断为准,我的要求是多晶硅不允许干太大,工厂要控制住产能和产量。
  正是通过这种‘休克疗法',通威一直熬到了2014年,才开始正在再次发力多晶硅。
  

  而对于电池片,通威是抄底了:在欧美双反后整个光伏行业最惨烈的时候,通威在2013年收购了合肥赛维,进入了光伏电池片领域,并且通威的电池片在行业内的口碑一直不错,转化率较高。
  那为什么通威会进入多晶硅和电池片呢?而不是其他环节呢?他的意图是什么?

  II. 思考 - 为什么是多晶硅与电池片?

  我认为,这两者的核心逻辑都是属于“替代进口”。
  对于多晶硅行业,在2008年以前,我国光伏行业呈现典型的“两头在外”的局面,而上游原材料多晶硅产量较低,占全球多晶硅产量不到10%,2009年后占比持续提升,2016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19.5万吨,占全球比重约50%。
  

  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硅片产量 90%以上聚集在中国,所以2016年我国多晶硅进口率仍然高达40%以上。
  
  对于电池片环节,行业格局一直比较分散,而其中的企业主要包括的是两类,一类是组件一体化的电池企业,如天合,晶科,晶澳等,而其大部分是自用,而另一类是纯电池片企业,主要以台湾企业居多,如茂迪,新日光,昱晶等,其电池片主要出口给我国的组件企业。
  

  那么为什么通威做出来的多晶硅或者电池片可以替代进口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