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新能源集成发展不是简单升级

王轶辰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jianping 新能源
   新能源发展方式迎来重大变化。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集成融合发展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式,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明显增强,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此次打造新能源发展“升级版”,并非单一技术、建设方式的简单升级,而是事关发展理念、产业形态与生产力布局的深刻变革。未来,新能源发展重心将从简单的规模扩张,转为以系统协同为核心的价值创造。

  回顾我国新能源发展历程,风光发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装机和应用规模长期处于世界第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规模快速扩张背后,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西部地区的绿电难送出,东部城市的绿电不够用,风光发电“看天吃饭”的波动性让电网承压,市场化竞争力不足,这些“成长的烦恼”成为制约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如果说早期新能源发展是单兵突进式的探索,那么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便是要组建一支协同作战的现代化“合成军”,让新能源发展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

  新政的最大亮点,在于提出了“左右、前后、上下”三重集成维度,三者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构建起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立体框架。

  “左右”集成,可打破不同能源品种间的壁垒,有效解决新能源稳定性难题。风光发电情绪多变,有风有光时产能爆棚,无风无光时便陷入停滞,而煤电、水电、储能等能源品种更加沉稳可靠。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光热发电与新型储能协同配置,正在探索打造百分之百新能源供电模式;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项目中,水电成为风光发电的调节器,有效平抑出力波动。这种多能互补的“朋友圈”,可让煤电继续扮演“压舱石”角色,储能发挥“充电宝”功能,共同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助其从电力系统的配角,成长为可信赖的主力军。

  “前后”集成,可打通生产与消费堵点,让绿色电力实现精准配送。长期以来,西部新能源基地的电力,需千里迢迢输往东部负荷中心,“长途贩运”损耗大、成本高,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制约了新能源市场竞争力。“前后”集成旨在推动新能源生产与消费直接对接,实现就地就近消纳。比如,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光伏+储能+充电桩”一体化设施,让过往车辆随时能补充绿色动力;工业园区旁的分布式电站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大幅降低企业用能成本。这种“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不仅降低了输电损耗,也让用户从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激活了消费侧市场的巨大潜力。

  “上下”集成,可贯通全产业链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向上延伸,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可引导光伏组件、风机叶片、储能电池等高端制造业向资源富集区集聚,形成规模化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向下拓展,低成本绿电正是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磁石”,绿色燃料、数据中心、高载能产业与新能源深度耦合,可催生一批零碳产业园区。这种“建设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乘数效应,有利于实现能源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左右”集成保障安全,“前后”集成提升效率,“上下”集成创造价值,三者共同构成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铁三角”。这一发展模式的升级,不仅有利于破解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阶段性难题,更有助于在全球绿色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绿色低碳成为产业竞争的核心赛道,一个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体系,将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打造新能源发展升级版,关键在于念好“融”字诀。这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层面持续完善新能源发展政策机制;需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与模式创新力度;需要科研机构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集成融合提供支撑。各方携手同心、大胆探索,才能使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0